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

一、“掌握群众”与思想的体系化

字体:1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主要集中于唯物史观之宣传,而从瞿秋白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呈现出了一种体系化的趋势。何以会有这一变化呢?这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传播的路径依赖之限制;另一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之内在的需要。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需要

从理论传播自身方面看,体系化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所需要的。这是因为,一当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外来的“主义”中脱颖而出,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所选中之时,便立即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使其成为广大国人所信奉之“主义”,而不仅仅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主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的工作便是,通过论辩,驳倒其他竞争性的“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获得全胜。事实上,五四时期的数次思想论争,即“问题与主义”论争,社会主义问题论争,无政府主义问题论争,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争,都是一种通过论辩,驳倒竞争性对手而扩大自身影响的特殊的传播行为。这一点,其实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对手们也自觉到了。例如,张东荪便说,“唯物辩证法既是侵入了哲学领土,则哲学家便不能置之不理”[1]。与此同时,通过通俗化的宣传,使广大民众,首先是广大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亦是壮大自身的传播所必需的。但要使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富有成效,体系化是必不可少的。这正如成体系化的即有组织的队伍才能更有效地战胜对手一样,只有体系化,才能一方面最有力地驳倒其他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最有成效地传播于广大民众。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依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当时处于国家危亡之际的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而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另一则是这种接受和传播依赖于可获得的马克思主义资料,而尚未取得独立的理论形态。这当中,如前述,十月革命的激发作用不可忽视。正是在十月革命的激发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试图以俄为师来改造中国。不言而喻,这样一来,来自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2]。“找到”一词,着实耐人寻味。毛泽东当然知道中国人最先并不是从俄国人那里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他后来在会见日本友人时说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日本要比中国早,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是从日本得到的。通过日文本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写的著作现在仍是我们的参考书”[3]。但他之所以这么说,乃是道出了一个并非表面而是实质性的事实,那就是通过俄国人,中国人才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能够救国救民的东西接受了下来。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遭遇了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何以为计?数代中国人苦苦寻觅,诚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但只有在十月革命的警醒下,才“蓦然回首”,发现了救国之“真经”却在那“灯火阑珊处”。从此往后,十月革命的俄国就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参照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一批旅俄的共产主义者陆续回国,他们带回来的正是苏联版本的马克思主义。这就同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俄语人才和资料缺乏之状况。由于十月革命的强大影响力,这一时期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尤其成为中国人学习、仿效和宣传的蓝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则成为其时传播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