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的开创者。而从瞿秋白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出现了一种转变,呈现出了一种体系化的趋势。由于种种机缘,瞿秋白成了这一转变的开创者。
1.瞿秋白的历史机缘
瞿秋白出身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多才多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富有同情心。后来家道中落,体会到世态炎凉,在苦闷彷徨之中,来到北京。但苦于家境贫困,无力入北京大学学习,于是1917年秋入不收学费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学习。其时受时代潮流之影响,特别是作为俄文专修馆学生代表参加五四运动,使其思想渐趋激进,产生了改变这个不合理社会之理想。通过文学翻译活动,特别是对俄国文学的译介,使其思想进一步变化。后来在《饿乡纪程》中回忆这一段思想变化时,他写道:“从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厌世观的哲学思想随着我这三年研究哲学的程度而增高……足以说明我当时孤独生活中的‘二元的人生观’。一部分的生活经营我‘世间的’责任,为自己生计的预备;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世间’的功德,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正在此时,“五四运动陡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漩涡。孤寂的生活打破了”。而这当中,“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4]。在文中瞿秋白还谈到,此时他和朋友们的思想渐渐趋重于哲学、人生观方面。但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仍是唯心的,而对唯物史观的意义还不明了。此时,虽然他在写于1920年3月的《〈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中盛赞“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它的影响”,而且也试图用一种看上去很像唯物主义的理论解释俄罗斯文学的变化[5],但总的说来,他的思想还处于各种思潮的影响之中,当然,社会主义已占有主导性之地位。这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正在这时候,瞿秋白应北京《晨报》之聘,以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苏联采访报道。正是在苏俄学习、思考、探索期间,瞿秋白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转变也是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在进入俄国之时,他就明确:“身离赤塔,不日入‘赤国’,我实行责任之期已近,自然当立此原则。从此于理论之研究,事实之探访外,当切实领略社会心理反映的空气,感受社会组织显现的现实生活,应我心理之内的要求,更将于后二者多求出世间的营养。我的责任是在于:研究共产主义——此社会组织在人类文化上的价值,研究俄罗斯文化——人类文化之一部分,自旧文化进于新文化的出发点。”[6]为此,瞿秋白还与同行的俞颂华作了分工,由俞颂华负责通讯工作,他则作有系统的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研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