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多次提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范式的演变,但尚未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我们这里试图对半个多世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流变或演变进行一番较为深入的考察。这一考察包含两项任务,一是对这一演变过程作一直观的描述;另一则是进一步对这一演变的逻辑或必然性作一分析。这一分析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哲学思维方式或思维范式演变的内在逻辑方面看;二是从哲学思维范式与社会生活方式或人类实践方式的匹配性关联方面看。
1.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范式演变的轨迹
我们先从直观地描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半个多世纪来的形态演变开始。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半个多世纪来形态变化的历史,描述成一个从理论哲学的本体论或实体性哲学思维范式到认识论或主体性哲学思维范式再到人类学或实践哲学思维范式的演变过程。下面我们对各个流变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存在形态是本体论思维范式的哲学或曰实体性哲学。这种哲学形态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年代,当以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其典型代表。这一哲学的最突出特征是对人的能动性或主体性的抹煞,而表现方式则是将人类历史或社会生活自然化,也就是说,表现为抹平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区别,把历史观化归为自然观之推广或扩展。这一自然化方式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如前所述是苏联人。但由于中国人主要是通过俄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而苏联人的处理方式也就一并被接受了下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就只是苏联版本的翻版。斯大林在著名的《联共党史》的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而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作为自然观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