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精装)

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野

字体:16+-

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期发展相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掌政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被纳入了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体制之中,一大批研究人员成了职业性的专门研究者。这使得学术化的研究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另一方面,与李大钊、瞿秋白、李达、毛泽东这些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兼具政治领袖和学者双重身份不同,后来的领导人则主要以政治领袖的身份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一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便呈现出一种双重化方式:一种主要是政治领袖们在实践中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种则是学者们主要在学术研究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哲学的立场看,前一种方式无疑是根本性的,但后一种方式却也非可有可无,而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但以往的有关研究对后一方面的关注似乎有所不足,这就造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研究的欠缺。本项研究试图对这一欠缺有所补益。

事实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化研究并非脱离了中国实践的纯粹学究式理论构造,而是密切地相关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的。这种学术化研究的特点,从表面看,似乎往往表现为一种对于如何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探讨,而无关于当前的现实实践。但如果我们透过这种学术化争论的表层现象,就会发现它在更深的层面上是相关于现实实践的,或者说,是与中国现实实践的变化相匹配的。由此立场观之,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研究进路事实上也是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转型而构成了几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本世纪初为大致界限,将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可名之为回归实践哲学范式,即从前此的包含实体性哲学范式和主体性哲学范式两种类型的理论哲学,回归实践哲学;后一阶段则可名之为回归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即进而从一种笼统的实践哲学回归历史唯物主义。但既然这一研究进路表现为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阐释的变化,那么,要理解这种变化,还要回到原本的马克思哲学那里去,把握住马克思哲学之为一种现代实践哲学之实质,以及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