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应该是高僧,他不能是仅仅腹藏机锋、口吐偈语、空谈智慧,但对人的认识和实践毫无用处的谈玄论道。哲学是智慧,但它应该是结果的花,而不能是无果之花,即对人处世处事处人有帮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说,就是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应该有效用,这不是实用主义,也没有降低哲学的品格。认为哲学就应该是高耸于天空,哲学家就应该是不问世事,这种哲学观念相当陈旧。
马克思生活在富有哲学思辨传统的德国,但他一开始就反对不面对世界而是面对自我、醉心于自我直观,说一些除了自己谁也不懂的话的哲学家。马克思他认为哲学应该是面对生活,面对人民,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他在1843年年底筹办杂志时将其定名为《德法年鉴》,就是强调要把德国人的思辨能力与法国人的革命实践结合在一起。费尔巴哈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也说真正目的,与生活、与人同一的哲学,必须有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混合血统。
当然,我们有过和尚即哲学家、哲学家即和尚的时代,东方和西方都有。西方的教父哲学、中国的禅宗都是如此,它们对人类的思想都有不同的贡献,可它们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历史上哲学的晦涩艰深,自有它的时代原因,不能机械模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不允许它成为玄学,成为思辨哲学,远离生活,空谈哲理,与它的使命和任务相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群众性的实践性的,能为广大群众掌握和运用的哲学。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视高群众一头,视群众为哲盲,背对着他们,我们就只能走西方某些哲学家的老路。如果我们采取离现实远点、远点、再远点的方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入死胡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就会成为“多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