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对城市精神的一些哲学思考[13]

字体:16+-

对城市精神作哲学思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上海申办世博会的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里讲的“生活”,应该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而且包括精神生活。城市精神的状况首先是指一个城市的人们当前的精神生活的状况。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虽然不能把“仓廪实”和“衣食丰”当做“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但人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的物质生活状况,确实为我们争取更好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这里要指出的是,精神生活并不是外在于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的消费资料也具有物质载体,而属于物质生活资料范畴的“生存资料”之上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恩格斯语),以及属于物质生活本身范畴的享受方式和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在今天的上海谈论城市精神,我们尤其要注意把城市精神不仅与像阅读、观赏、评价这样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而且与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

第二,作为经验描述的“城市精神”和作为规范导向的“城市精神”。仅仅作为经验性的表述,每座城市都既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但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城市精神,而在于要有什么样的城市精神。但同样是规范,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从伦理学上来说,虽然积极义务之履行所要求的道德境界更高,但消极义务对行为的约束力更大。换句话说,“帮助他人”的道德境界可能要高于“不伤害他人”,但人们更有义务做到的却是“不伤害他人”而不是“要帮助他人”:一个人如果连“不伤害他人”的义务也不能履行,任何“帮助他人”的行动不是显得虚伪,就是显得滑稽。提倡新时代的上海城市精神,我们固然要注重上海人应该具有的各种德性,但我觉得我们更应重视的还是要克服上海人身上的各种毛病。上海人身上当然优点越多越好,但上海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要求上海人更多地反省自己身上的毛病,把这些毛病改掉。我们不妨这样说:我们固然要做“可爱的上海人”,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做“讨厌的上海人”。严格地说,一个人是否可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什么样的人让人讨厌,却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