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走出“恐慌”和“大意”之间的两难境地[17]

字体:16+-

在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有两种倾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一是大意,一是恐慌。从道理上讲,这两种倾向的危害之处大家都很清楚,但问题是,人们往往陷于“不是大意、就是恐慌”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两难之中,而传媒的一些宣传,包括有些专家的建议,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样一种局面。

比方说,为了克服人们的麻痹大意思想,我们天天读到、听到、看到有关“非典”的报道、提示和警告。夜色之中,戒备森严、全副武装的人们把“非典”病人转移到定点医院的镜头、有关“非典”死亡率的报道,确实给一些神经衰落的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于是,为了克服随之而来的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我们又看到不少专家走出来告诉我们:不要恐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两个。一是告诉我们恐慌有多少坏处:食欲不振、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等,说这样反而容易感染“非典”。但是,这样的解释很可能非但没有解除人们的恐慌,反而倒使人们在对“非典”的恐慌之外,又增加了对恐慌本身的恐慌。二是告诉我们感染“非典”的几率其实很低;甚至有专家说,我们在街上走路感染“非典”的概率几乎是零。听了专家的这种建议,有些人就松了一口气,把消毒剂放到柜子里、把口罩放进抽屉里,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不要大意”和“不要恐慌”这两种提醒都很有必要,其理由也都是事实。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些事实,如何来理解这些事实依据与我们的关系。

对“非典”的恐慌,源于人们以为自己时时处处都处在“非典”威胁的包围之中:任何一阵风似乎都可能把“非典”病毒吹过来,于是即使家里没有外人来过,房间也要每天消毒七八次;任何人似乎都可能是携带“非典”病毒的传染源,于是“他人是地狱”这句本来只有某些哲学家才很感兴趣的怨言,变成了这几天许多人的座右铭。最伤心的,应该是那些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生护士们:有报道说,尽管他们自觉地与公众保持隔离,但有人却连他们的孩子也要唯恐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