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差不多总是天才的命运。降格以求,或许会得到许多朋友;而上到顶层,却可能会失去许多知音,感到一种无以对话的寂寞和清冷。此外,不幸的性格和际遇,时空的隔绝,都会造成和加重孤独感。但是,这种主观上的孤独感并不意味着客观上的孤立——与时代、社会切断了联系。即使天才也不能超越他的时代,超越他所处的社会;他仍然是“时代之子”,连他的孤独也常常是颇具时代内容的孤独。
帕斯卡尔也是这样。他是一个天才,但并非一个离群索居、凭空出现的天才。他是一个思想的巨人,但并非一片沙漠上突兀而起的、孤零零的山峰。在他的身上,也强烈地表现出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并预示出整个“现代”的某些趋向。他是17世纪法兰西文化的产儿——当然,由于他的巨大天才,他是不可能完全被时代框住的,他的思想也是不可能完全由他所处的时代得到解释。
所以,我们在叙述过帕斯卡尔这样一位思想巨人的生平之后,还想观察一下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氛围。这里用的“氛围”这个概念,即指气氛、风俗、习惯、时尚等诸多因素,也就是说,包围着他(在这里是一个思想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这些因素有些是他觉察到的,而更多的可能是他没有觉察的,就像阳光、空气和风。
帕斯卡尔生活的年代,是1623—1662年。按古希腊人的说法,他活动的“鼎盛年”则当在1640—1662年。这期间正是中国明清鼎革之际,但当时法国人的世界实际上只是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那期间英国正在发生克伦威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件事无疑对法国是有影响的。比方说对1648—1649年巴黎发生的由高等法院领导的反对绝对专制制度的“投石党”运动就与之有关系。法国高等法院与英国议会在名称上也相同(同为parliament),英国议会制在当时的取胜,对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高等法院无疑是一个刺激和鼓舞,但这次运动很快就失败了。总的来说,17世纪还主要是一个沉思的世纪,激烈的、革命的行动尚有待于下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