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命与自由:法国存在哲学引论

三、人的知识状况

字体:16+-

现在我们来具体地分析帕斯卡尔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在《思想录》中,他谈到基督宗教辩护书的写作计划和纲要:

“第一部:人没有上帝的可悲。

第二部:人有了上帝时的幸福。

或:

第一部:论本性是腐化的。根据本性本身。

第二部:论有一位救主的存在。根据圣书。”[1]

亦即他对人生的思考分为两大块:一是描述人的本性、人的状况;二是探讨人的出路、人的前途。我们将大致依据这个顺序,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他对人的状况的描述,然后指出他的思想的一个基本依据和中心线索,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人与无限。最后分析他对人的出路的讨论:上帝和宗教的问题。

人们常把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领域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其中知,或者说理智、知性是关系到人的知识和科学的,是求真的;意,或者说意志,是关系到人的道德和伦理的,是求善的;情则是关系到人的感觉、感受的,是求快乐和幸福的。如果人求真既不能达到全真,求善又不能达到至善,求乐亦不能达到极乐或真正的幸福,甚至达到的却是其反面,那么人的状况就确实是悲惨的。

帕斯卡尔大致就是按照这一基本思路思考的,虽然他并不一定按照这个顺序写作。而且他对于上述的问题绝非浅尝辄止,而是力图直达底蕴。

在谈到第一个问题,即帕斯卡尔对于真理,对于理性的能力的看法时,我们可以将他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奠基者笛卡儿作一简要的比较。

笛卡儿比帕斯卡尔年长二十七岁。当帕斯卡尔十多岁时常随父亲参加“梅森学院”的科学活动时,笛卡儿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1640年,帕斯卡尔十六岁时写成《论圆锥曲线》一文,梅森及其俱乐部的大多数人对他的独创性都感到非常赞赏和惊奇,但当梅森将此文拿给笛卡儿看时,笛卡儿说他不能假装对一个孩子的作品感兴趣,后来又认为帕斯卡尔抄袭了留沙尔克的理论。帕斯卡尔随父往卢昂,他发明制作的计算机引起了轰动,并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真空和气压试验。1647年夏天,他因病与妹妹一起回巴黎的寓所休养。9月23—24日,笛卡儿连续两天来看望这位青年科学家,并带着他的女儿,他们的谈话亲切而有礼貌,但也为科学问题争论过。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在这短暂的两天里,在一个房间里容纳着两颗独特的心灵、两个伟大的天才。他们一个在哲学上重新开创了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而另一个则似乎要预告这一理性时代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