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今天来认识这个客观存在和发展过程,主要有两种考察方法:一种方法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历史;另一种方法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这个问题上思想观念的历史。许多年来,学术界对前一种考察方法运用较多,并有一些研究成果面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而对于后一种考察方法,学术界运用较少,研究成果自然就要少一些,这是需要加强研究的方面。当然,这两种考察不是截然分开的,但考察的侧重点毕竟有所不同。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试采用后一种方法,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为了明确考察的对象和重点,我们可以从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两个领域进行探讨。所谓历史认同,主要指关于血缘、地理、治统的联系与认识;而文化认同,主要指关于心理、制度、道统的影响与传承。这里说的“治统”,主要指政治统治的继承性;“道统”,主要指思想传承的连续性。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有这样两句话:“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维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功德载籍,炳若日星。”[3]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皇帝“御制”祭黄帝文中也说:“帝王继天立极,功德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4]由此可以看出,出身于满族的清朝皇帝也都表明,他们是继承了黄帝以来的政治统治,同时也继承了周公、孔子以来的思想传统。看起来话语很简单,其实思想内涵却无比丰富。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可以看作对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高度概括。在中国历史上,这种认同有其久远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