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要在两个方面做出新的努力。一方面是要有新的世界眼光,另一方面是要更加自觉地彰显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将会推进中国史学的发展并使其以更大的步伐迈向世界。
史学工作者的世界眼光和彰显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关键在于史学工作者高度的自觉意识。
(一)关于世界眼光。依我的肤浅认识,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加以强调。
首先,中国史学家的世界眼光,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司马迁著《史记》,写张骞通西域,到达大夏、康居、乌孙[204];又写到张骞见到身毒(天竺)的物品,并打听其所在地等[205]。范晔著《后汉书》,涉及域外史事甚多,他关于“倭国”的记载,成为今人研究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欧阳修、宋祁撰写的《新唐书》,在《西域传》中写到天竺、师子、波斯、大食等域外风貌等。[206]正史如此,即使是私人撰述,也多有涉及域外史地的。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杜佑《通典》中引用杜环的《经行记》[207],以及元代徐明善撰写的《安南行记》、周达观撰写的《真腊风土记》、汪大渊撰写的《岛夷志略》(原称《岛夷志》)等,都广泛地涉及域外的历史地理面貌。
近代以来,史学家们的世界眼光有了新的发展。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王韬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等,都是史学家们在自觉的世界意识下撰写的世界史和国别史著作,成为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标志之一。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可以说是面向世界的史学。西方的欧美史学,东方的日本史学,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史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