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这种深刻的历史意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伟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转化为伟大的物质力量。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它的现实的生命力。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之一,也是它的优点之一。
在远古时代,先民的历史意识通过传说反映出来。在文明时代,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发展,蕴含在史学发展中。史学对于人们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性,这是根本的一条。古人所谓“居今识古,其载籍乎”[1],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史学,人们可以认识过去,审视现实,观察未来。作为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历史运动,过去,现实,未来,是一线贯穿下来的。史学作为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记载,通过世世代代的积累和发展,也是一线贯穿下来的。历史运动决定着史学活动,史学活动反映着历史运动。如果没有史学活动的存在和发展,那么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将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也将是茫然的;人们对于自己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人生价值,也就难以得到正确的说明和自觉而积极的实践。唯其如此,史学“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的思想传统,确乎是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
中国史书,源远流长,积累丰富,为世界各国所罕见。7世纪成书的《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历代典籍。其中,史部书分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18世纪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亦以四部著录群书,其史部则变化、增益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论是《隋书》还是《四库全书》,在经、子、集各部中,也还有为数不少的史书或与史书有关的书著录在案。过去,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史籍的丰富,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