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外一种(第三卷)

第三章 史学与社会进步

字体:16+-

一、“桃花源”里的启示

在我们讲到史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时,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里所写的那些饶有兴味的事情。这篇清新、别致的文学作品给予我们史学上的启示是很深刻的。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独具风格,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他的散文流传下来的不多,而《桃花源记》(并诗)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文仅300余字,节录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邀)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1]

据下文所说,这个渔人从山中出来后,把所见所闻报告了官府;但不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没有人再找到那个“世外桃源”了。

这是一篇文学作品,它寄寓着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对其所处社会的抨击;前人已经指出,若要从历史上来考证其所记之有无,那就“殊为多事”了。但是这篇散文以其质朴的文字和思想,道出了史学上的一个真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秦末之时避乱于此绝境之人的后裔与东晋时期渔人相遇,问对之际,发现居于“桃花源”里的人们已经失去了历史进程的意识,他们连两汉都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是魏晋了。由此可见,人们要是“忘却”了历史的话,那么也就难以感受到历史的进步,更不用说是积极地促进历史进步了。生活在文学境地里的那些“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人们,于“叹惋”之中还是透露出缺乏健全的历史意识的悲哀。《桃花源记》虽是文学作品,它在这一点上给予人们的启示的确是很深刻的,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