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对唐朝史馆修史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认为史馆修史已经糟糕到了这种地步:“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首白可期,而汗青无日。”[2]刘知幾曾“三为史臣,再入东观”,[3]他对史馆的批评,都是出于亲身经历,这一点毋庸置疑。这里,只有一点是需要加以澄清的,即刘知幾所经历的史馆修史当在何时?据《史通》原序及《旧唐书》本传,刘知幾任史职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止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这就是说,刘知幾任史职时,上距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建立史馆已有70多年的历史。唐史馆成立之初的二三十年间,史官们撰写前朝史的盛况,早已风光不再,而刘知幾所经历的武则天、唐中宗时的史馆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一事实表明: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史馆既非常态,而武则天、唐中宗时的史馆亦非常态。唐太宗时期史馆修史的高效及其成就、自有其主客观条件所促成,即:一是时机,二是人才,三是人才的合作。本文意在就此发表一点粗浅之见,以彰显唐初史家群体的风采及其在史学发展史上的成就。
一、三十年间撰成八部正史
唐初统治集团重视史学,对撰写前朝历史有突出的自觉意识。早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大臣令狐德棻就提出修撰前朝历史的建议,唐高祖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于次年颁发《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4]这里说的“六代史”,是指南朝的梁、陈二史,北朝的魏、北齐、北周、隋四史。这道诏书的要求,虽因全国形势尚未稳定、组织工作不力而无任何具体结果,但它却开启了唐初史馆修史的宏大格局。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廷先是“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5]。所谓“五代史”,即梁、陈、北齐、北周以及隋五朝正史。次年,“移史馆于门下省北。宰相监修,自是著作局始罢此职。及大明宫初成,置史馆于门下省南”[6]。自此,唐朝正式设立史馆并承担着撰写前朝历史和当朝国史的重任,而宰相是史馆修史的直接领导者。在此后的30年间,唐初史家群体先后撰成八部正史,在中国古代的二十四部正史即“二十四史”中占据了1/3。这是中国史学史上一段辉煌的纪录,兹略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