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课题设计。现代著名社会科学家艾尔·巴比指出:“研究设计是指对科学研究做出规划,即制定一个策略去探索某种事物。研究设计包括两个主要内容:第一,确定研究课题;第二,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1]这就是说,课题设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什么;二是如何研究。
作为“研究什么”,课题设计本质上产生于特定的问题。社会科学面临的问题发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并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因而它是人们尚未认识而又必须认识的东西。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已经认识到原有理论体系的破缺性及其与社会实践的矛盾性。
苏联著名哲学家柯普宁把问题看作“空理论”,认为“科学家在提出科学问题时,他就在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体系——‘空理论’”[2],即对“未知的知识”。按照柯普宁的观点,并非所有尚未认识的东西都是科学问题,作为问题被挑选出来的既是原有理论体系无法解释的东西,同时又是在目前条件下确实有可能知道的东西。“科学问题不单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对未知的知识。”[3]
柯普宁的见解是深刻的。考察科学史可以发现,对于人类来说,任何真正的问题,只有在解决它的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被提出。这就是说,在科学研究中,问题不是偶然产生的,问题是对未知的知识,即知道对什么未知。“问题本身无非就是某种包含早已判明的事实、关于有可能解决所提出问题的思想以及问题提法本身的不同知识的体系。”[4]换言之,问题的提出已经包含着指引整个研究方向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课题设计的过程。
从思维行程来看,确立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是从思维发散到思维收敛的运行过程。所谓思维发散,是指研究者把思考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把思维向社会实践、历史资料、同代人的思考以及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发散出去。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发散和不断变换的过程,思维才能逐渐地在某一方面集中,即收敛起来。当思维由发散走向收敛的时候,问题就会形成并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也就由此确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