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商品早在古亚细亚和古希腊罗马社会中就已经存在了,并“取得了社会生活的自然形式的固定性”,但是,人们对商品的科学认识却是在“后来”,即资本主义社会中才获得的。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商品生产在古亚细亚和古希腊罗马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占统治地位,并达到了“典型的形式”。
由此,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从后思索法”,即“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当《资本论》第1卷译成法文时,马克思又对这段话作了修订:“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的结果开始的。”[2]这两段话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法文版的论述更精确了,并在思索的出发点上增加了“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这一内容。
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虽然是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来的,但它却是马克思一贯主张的思维方法。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采取了“从后思索法”来分析古希腊哲学,即“从伊壁鸠鲁哲学追溯希腊哲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我意识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那里自我意识的一切环节都得到了充分表述,不过每个环节都被表述为一个特殊的存在,而且这些体系合在一起看正形成了对自我意识的完备的结构”[3],所以,“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的历史的钥匙”[4]。正因如此,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不是把伊壁鸠鲁之前的这种或那种哲学放在“首位”,而是相反,“从伊壁鸠鲁哲学追溯希腊哲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