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我看来,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
要真正理解哲学主题的这一转换,就要把握马克思所面临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的特点。黑格尔说过,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马克思把这一观点进一步发挥为“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确如此。由哲学家们所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也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个性”,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法国启蒙哲学明快泼辣的个性,德国古典哲学艰涩隐晦的特征,现代存在主义消极悲观的情绪,离开了它们各自的时代,都是无法理解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同样需要关注它得以产生的时代及其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学院派”,更不是传统哲学主题延伸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同对时代课题的解答是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马克思所面临并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得到确立和巩固,人类历史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时代,是从“人的依赖性”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问题在于,资产阶级在取得巨大的历史性胜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性的问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人的劳动、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世界都异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具体地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物的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这种异化状态中,资本具有个性,个人却没有个性,人的个性被消解了,人成为一种“单面的人”,国家也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