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主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作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绝不是旧唯物主义以至整个传统哲学原有主题的延伸和对这个主题的回答。相反,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并由此建构起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恩格斯甚至这样表述了新唯物主义的特征:“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12]这当然不是说新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是指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哲学范畴,是现代唯物主义。
要真正理解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就要弄清传统哲学的性质和马克思的世界概念。
“传统哲学”是相对于“现代哲学”而言的,它是指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中叶这一历史阶段的哲学形态,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追溯整个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是传统哲学的目标,并构成了其中不同派别的共同主题。从根本上说,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它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
近代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具有反形而上学的倾向,在培根那里,唯物主义“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然而,“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变得敌视人了”。[13]那种“抽象的物质”、“抽象的实体”成了一切变化的主体,构成了“万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因”。在笛卡尔看来,哲学追求的就是把握这个“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由此演绎出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原因。近代唯物主义从批判形而上学开始,最终又回归形而上学。
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和思辨辩证法结合起来,又建立起一个形而上学王国,从而使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曾有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问题在于,黑格尔把一切都还原为“绝对理性”,绝对理性成了一种新的迷信,高高地耸立在祭坛上,要人们顶礼膜拜,人本身成了这种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黑格尔哲学只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它把人看作“工具”,所以在实际上彻底剥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这样,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的存在”规定为“第一哲学”的主题后,到了黑格尔这里完成了一次形而上学的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