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字体:16+-

重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清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启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进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观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基本上是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借鉴来的。这一体系是按照“两个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块”,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来安排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并把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历史观变成几个虽有联系,但又各自独立、并列的部分,因而不可能真正贯彻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或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内在统一的原则,难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和理论内容上的根本变革,难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实践密切统一的理论这一根本特征。这一评价中肯而深刻。

正因为如此,与以往的哲学教科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没有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20],“‘辩证的’唯物主义,标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内容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性质”[21],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体现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辩证唯物主义更重要的,是明确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内容的核心,“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系,把实践的观点提到首要和基本观点的地位”,“并且把这一原则彻底贯彻到哲学全部内容之中,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与实践内在统一的哲学体系”。[22]

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以实践为理论基础,以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为基本原则,以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为基本线索,以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人类认识史的基本矛盾,建构了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就是,客体的规定性:事物的规定性,过程的规定性,关系的规定性;客体的规律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自主性,主观性,自为性,人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发展;主体能力的自然基础:主体是自然演进到社会的最高产物,主体能力的生理基础,主体能力系统与智能模拟;主体的社会规定性:主体的存在形态,社会条件对主体活动的制约性,主体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主客体统一的规定性: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本质,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内容;实践:实践的本质,实践的系统结构,实践的作用;认识:认识活动的本质,认识活动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辩证思维与知性思维,认识的发展及其规律;自由:自由的本质,自由的实现。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已经在总体上突破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并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因此被国内学者誉为“一部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重大改革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真正突破30年来传统教科书体系”;被国外学者誉为“开创中国哲学体系改革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