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

二、唐代谱学与士庶斗争及社会风气

字体:16+-

有唐一代,为什么那么多的史家、学者潜心积思,致力于谱学的研究?为什么最高统治集团如此重视谱系之学,组织修撰了一部又一部大型谱牒著作?究其主要原因,这是唐代政治生活的需要,即是最高统治集团为了调节地主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的需要。唐代谱学是唐代政治的附属品和折光镜:它从属于政治,又曲折地反映着政治;它由于政治上的某种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又随着此种需要之迫切性的逐步消失而衰落下去。

李唐皇朝是依靠关陇士族、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和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唐太宗初年,随着唐皇朝对各地大规模军事征服活动的结束,以及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和政治统治逐步走上轨道,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统治秩序,唐太宗在采取一系列经济、政治措施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氏族志》的修订,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基本原则有两条:一条是普遍搜集全国谱牒,“凭据史传考其真伪”,真者存之,伪者黜之,即仍然承认魏、晋以来的士族地主的门阀地位。另一条是“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所谓“忠贤”、“悖逆”,自然主要是视其对李唐政权的态度而定。前一条原则滋生于历史,后一条原则着眼于现实。但是,传统的门阀观念很深的高士廉诸人,根据这两条原则,在《氏族志》的初稿中,依然习惯地把山东崔幹列为第一等。对此,出身于关陇士族且又身居最高统治者的唐太宗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事实上是自唐皇朝建立以来,最高统治者就曾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山东士族[52],现在居然又搞出了一部把山东崔氏置于天下之冠的《氏族志》来,这使唐太宗不能不感到愤慨。因此,他严厉而又明确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