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1卷 古希腊罗马美学

第二节 美的理念和美的事物

字体:16+-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由于它分有美的理念。接着在《会饮篇》中,就审美主体(厄罗斯)本身、审美历程、审美对象的美自身进行了探讨。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在迷狂说的基础上,再次讨论了审美历程。为了保持柏拉图论证本身的完整性,我们分别以这三篇对话中的有关部分自身论证的逻辑为依据,来阐述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对美的本质及其认识的探讨,是建立理念论的基本原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两个世界和两种认识的分离和对立的基础上的,所以先要依据《国家篇》中的有关部分阐述这个问题。

一 两个世界和两种认识的分离和对立

根据亚里士多德和第欧根尼·拉尔修的有关记载,柏拉图青年时期在哲学上曾经受赫拉克利特及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克拉底鲁的影响,但得出与赫拉克利特截然相反的结论:“一切可感觉的事物永远在流变之中,对于可感事物的知识是不可能的。”[59]他还受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的影响,认为我们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因而不是真正的存在,对它们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知识的对象必然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他称之为理念。进而将这种见解与苏格拉底所追求的伦理行为和美的事物的定义相结合起来,并将这种探求扩展到整个存在领域,作出了本体论的回答,认为任何同类同名的可感事物的定义和本质就是同名的理念。这样,就导致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具体事物世界、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世界和两种认识的彼此对立和分离。而哲学家以追求智慧为至高无上的目的,凭借其固有的理性把握到的理念去匡正或重铸现实世界。

柏拉图从本体论和认识论高度,来讨论哲学家和非哲学家的区别。他认为哲学家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不是爱好智慧的某一部分,而是爱好全部智慧。但这不是说他对任何学问都要去涉猎一下,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60]随着对真理问题的讨论,引出两个世界和两种认识的对立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