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5卷 十九世纪美学

第五节 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

字体:16+-

维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年)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姗姗来迟的真正领袖人物。他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个军官,但是并不得拿破仑赏识,反而是波旁王朝复辟后,给他恢复了当年拿破仑弟弟授予他的将军头衔。雨果的母亲是忠诚的保王派。雨果最初的文学抱负是要当夏多布里昂,早期诗歌大多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辱骂革命。1826年,成立于1823年的浪漫派第一文社解散,雨果与维尼、缪塞、大仲马等另组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古典主义,次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使雨果一举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坚。1830年,围绕雨果戏剧《欧那尼》的上演,保守派通过报刊舆论形成围剿之势,但戈蒂埃、巴尔扎克等一批雨果的同道身着奇装异服,于公演之日拥入剧场捍卫演出。掌声和嘘声较量下来,《欧那尼》终于大获全胜。自此以还,浪漫主义戏剧对古典主义取得压倒性优势,雨果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雨果戏剧、诗和小说都创作丰厚,小说《悲惨世界》传遍欧洲,无人不知。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正是雨果,使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得到了决定性的胜利。但雨果涉足浪漫主义其实较晚。《短曲与歌谣集》1824年版的序言中,他还称不知浪漫主义为何物,弄不懂时下风行的古典和浪漫的题材之争,所指各有什么讲究。相反主张文学上只有优劣高下和真伪雅俗之分,历史上的种种风格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不过两年,《短曲与歌谣集》1826年版的序言中,雨果就开始旗帜鲜明地投入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争战。一方面他重申艺术作品唯有的区别即是优劣之分,体裁的区分不足为道,所谓小说许可的内容悲剧不适宜写,颂诗视为禁区的歌谣里则能表现等,完全是胡说八道。但紧接着雨果提出的秩序和规则之分,弥补了他上述极端立场的不足。他提出秩序源于事物本然,可与自由完美协调,规则则属于外在的东西。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区别,正在于古典主义崇尚规则,由此而使作品平庸乏味,浪漫主义则根据自然法则和天才趣味来建立秩序。这里德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影响,就相当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