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二节 闵斯特堡的“孤立”说

字体:16+-

闵斯特堡(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年)是德国心理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他的美学代表作是《艺术教育原理》(1905年)。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孤立”说,用以解释美、美感和艺术的本质特征。

闵斯特堡主要是通过把艺术与科学相比较来阐述他的“孤立”说的。他指出,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只是分解对象本身,而不是把整体的对象向我们揭示。他举例说,如果有人问科学家“海水是什么?”那么他就会通过把海水蒸发使其中的盐结晶,并通过电解,使水分解为氢和氧。然后他就会告诉我们海水是由盐、氢、氧结合而成的。闵斯特堡指出,科学家的这种描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当盐结晶出来时,当气囊里充满了氢气时,当蒸发过程完结时,我们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我们问其成分的海水了”。[1]闵斯特堡进一步分析说,科学所关心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比如上述对于海水的描述,科学所关心的并不是海水本身,而是海水与盐、氢、氧的联系。“科学要使我们相信它关于事物所说的一切,但它只不过告诉我们该事物与宇宙中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已……可以这样说,任何知识、描述、说明的唯一内容就是探索对象的联系,而当世界对于人的理智来说成为有联系的整体时,目的就达到了。”[2]闵斯特堡认为,科学并不能提供关于事物本身的知识。在这里,他的观点明显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他也认为,“分散的部分就不再是对象本身了”。[3]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对科学中的分析方法不以为然,认为“事物的最高知识应该是事物本身的知识,而不是它的原因和结果,应该是人的理智对事物本身的丰富内容和全部意义的认识,而不是对于学者为了说明继起的现象而提出的它的替代物的认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