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与思潮。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与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源远流长。从文艺复兴起始的反神学的人文主义,经17、18世纪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属古典人本主义范畴,它们都竭力提倡理性,发扬个性,提高人的地位与价值;但它们在社会历史观上由于主张抽象人性而陷入唯心主义。然而,从19世纪中叶起,人本主义思潮在延伸中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而具备了某些“现代”特点,即不仅在社会观上把人抽象为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而且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的生命、“心灵”、“幽灵”或其他某种非理性的生理心理功能(如意志、欲望、直觉、情感、人格等);这样,就把人的某种非理性因素抽象化、普遍化,上升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克罗齐的直觉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论等无不如此。这种表面上不一定强调人,实质上把人局部的非理性的精神本质夸张到荒谬和神秘的地步的做法,正是现代人本主义的显著特点。
20世纪人本主义美学的前驱是19世纪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它的反理性主义思想,为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开辟了方向。
20世纪西方第一位重要美学家是意大利的克罗齐,他所创立的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第一个重要流派。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比尔兹利(M.Beardsley)指出:“20世纪的美学讨论可以说是由克罗齐这位无疑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的美学家所开创的。他半个世纪来坚持不懈地从事于美学和批评(以及其他哲学问题)的研究,给每一个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也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替时期,和此后至少二十五年中,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的理论,在美学界居统治地位。”[2]克罗齐本人是一位新黑格尔主义者,但是他的哲学、美学实质上对黑格尔作了根本的改造:一方面阉割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把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观点导向了非理性主义。同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概念“理念”相对立,克罗齐美学的中心概念是“直觉”。在他看来,直觉是概念的基础,却并不依附于概念;直觉创造出意象来表现人的主观情感,赋予无形式的物质、感受、被动、自然以形式;直觉即表现,即抒情的表现,也即艺术。反过来说,因为艺术是直觉和表现,所以他断言艺术不是物理事实,不是功利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或逻辑的活动,也不能分类。这样一种美学观点在以下两点上背离了黑格尔:第一,黑格尔认为艺术应以表现客观现实中的理念为宗旨,所谓理想艺术“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之中所捡回来的现实”。[3]而克罗齐则要求艺术表现主观的情感。这是反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回响,又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先声。第二,黑格尔美学坚持真善美在绝对理念基础上的统一,而克罗齐美学,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剥夺去艺术的一切理性内容和一切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把艺术降低到最单纯的最基层的感性认识活动,亦即表现个人霎时特殊心境或情感的意象。”[4]这样,非理性的直觉取代了理性,主观的情感表现成了艺术的本质。所谓“克罗齐使艺术从误认的依附地位中获得自由”,取得“独立自主性”云云[5],实际上是把艺术引向与真善隔绝的孤立的神秘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