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二节 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观

字体:16+-

罗杰·弗莱(Roger Fry,1860—1934年),英国画家和艺术批评家,与贝尔齐名,共同倡导“有意味的形式”的主张,成为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他生于伦敦,曾就学于克利夫顿公学和剑桥大学英王学院,后去巴黎学过绘画,在伦敦举办过个人画展,其作品以山水风景见长,讲究构图的形式意味。他也参加过英国著名学术团体布鲁姆斯伯理集团。后与贝尔一起把后期印象派绘画介绍给英国公众,首次为这个画派取名为“后印象派”,并以此为据,提出了自己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与贝尔相互支持、呼应。他的艺术评论,因有自己的创作体验为依据,所以常常深得艺术三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论美学》(1909年)、《视象与构图》(1920年)、《艺术家和心理分析》(1924年)、《变形》(1926年)、《塞尚》(1927年)等。

一 主观经验主义的思想基础

弗莱美学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贝尔更浓,也更自觉。

首先,他明确地反对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方向。他回顾了自己年轻时嗜好形而上思考在美学上所走过的弯路,那时他像理性主义美学家们一样,致力于探讨美的本质,试图寻找判断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客观、普遍的标准,而不重视审美经验的研究,结果,“这种寻找总是导致混乱不堪的矛盾,或是导致某些形而上学的观念,而这些形而上学的观念是如此模糊不清,以致不能适用于任何具体事例”。[1]这可以看作他向形而上学的传统美学的公开挑战。

弗莱极为推崇托尔斯泰的艺术论,认为“是托尔斯泰的天才”把他从形而上学“这条死路上解救了出来”,是托尔斯泰“对旧的美学体系的富有启发性的批评”给他指明了经验主义的现代方向。托尔斯泰对历史上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了回顾,认为历来对美的规定不外乎两种:(1)美是绝对完满的表现之一,这种绝对完美是观念(理念)、精神、意志、上帝;(2)美是人们所得到的某种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快乐。前者属于理性派的形而上学客观美学,后者属于经验派的主观美学。托尔斯泰虽然对两者作了某种调和,但基本倾向是反形而上学的,他提出美是凡是使我们感到惬意而不引起我们欲望的东西的论点,显然重点放在主观感受与体验上。他关于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交流的观点,关于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即形式)表达出来的观点,关于狭义的艺术是从整个人类传达情感活动中分化出来并赋予了特殊意义的一部分的观点,都为美学的主观经验论方向奠定了基础,也为弗莱的审美情感论和形式结构论提供了思路。总之,托尔斯泰的美学思想,乃是美学摆脱形而上学传统走向现代主观经验论的转折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弗莱从托尔斯泰那里得到启示,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无止境地充当这种错误(按:指形而上学美学体系)的受害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