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我们都可以把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年)作为分析美学的最重要的代表。虽然他没有写过美学专著,然而散见于大量的笔记、谈话、讲演和他的两本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之中的许多美学观点充分证明,他不仅是分析美学“情感主义”阶段的代表人物,而且也是分析美学发展到日常语言分析阶段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
维特根斯坦出身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工程师家庭,曾就学于柏林—沙罗顿堡工业大学。1908年起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学,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沦为战俘,战后当过乡村小学教师、修道院园丁助手、医院看门人、建筑师等。1929年起移居英国,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研究员和教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有一个从前期的逻辑实证主义到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大体上发生在1933年前后。他的前期哲学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在该书中,维特根斯坦系统地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理论。如果说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的根本谬误是把“存在”与“存在者”混为一谈,忘记了对于“存在”的探寻的话,那么,维特根斯坦则是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更有力的攻击。因为海德格尔提出的“基本本体论”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他是用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攻击传统的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则认为,传统哲学中存在着“语言逻辑的误解”,因此应当拒斥形而上学。他说:“关于哲学所提出的大多数命题或问题与其说是虚假的,不如说是无谓的。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我们只能确定它们荒谬无稽的性质。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1]这样,他在消除哲学中的语言逻辑的误解的口号下,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等哲学基本命题看成是不能用经验加以证实的假命题。他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组成的,“原子事实”是指将对象和事物结合起来的基本逻辑结构,它并不是客观的物质事实,而是一种既非精神、又非物质的中性的东西。他还认为,语言与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因此,语言能够描述世界。这里就涉及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他的图像论认为,语句即图像。当我们构成一句语句时,我们也就构造了一个实在的模型。所以语句就是它所能表现的东西的图像。他是这样证明他的理论的:当我们第一次遇到由熟悉的语词所组成的语句时,无须进一步说明我们就能理解这个语句。“我理解语句而无须向我说明它的意思。”[2]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因此,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语句显示我的意思。如果语句是真的,它也就显示事物是怎样的,这恰好就是图像所起的作用。在他看来,“一个想象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尽管怎么不同,它必须有某种东西——某种形式——与真实世界是共同的”。[3]这个固定的形式是由对象所构成的。在他看来,我们给自己描画出世界的图像,因此,“图像是实在的模型”。[4]“在图像中,图像的成分与对象相顺应。”[5]图像的形成则是由于它的成分以固定的方式互相结合着,这正好与事物相对应。他指出:“在图像与被描画的对象中间必须有某种东西是相同的,然后这个图像才能成为被描写的对象。”那么这种相同的东西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说,这就是“逻辑形式”或“实在的形式”。“每一个图像——无论它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必须与实在有共同之点,然后它才能正确地或错误地描画实在,这个共同之点就是逻辑形式,这就是实在的形式。”[6]更重要的是,图像可以与实在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它可以正确,也可以错误;可以真,也可以假。图像的真假就在于它的意义是否与实在一致。显然,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对于揭示美学中的艺术真实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