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二节 雅斯贝尔斯的艺术美学

字体:16+-

一 融存在主义与神秘主义于一体的哲学理论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年)是德国哲学家,曾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和医学,后来改学哲学,1921年成为哲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是《哲学》(三卷,1932年),此外与美学有关的著作还有:《斯特林堡和凡高》(1922年)、《真理论》(1947年),《作为哲学家的达·芬奇》(1953年)等。

雅斯贝尔斯把个人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源,认为“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1]他直接把存在主义同基督教新教神学联系起来,认为在人的存在之外还有所谓“超越的存在”(transzendenz),即上帝,实际世界的存在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都是超越的存在的“密码”(chiffren),一切事物只有成为超越的存在的“密码”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存在。他指出,仅仅依靠哲学思维还不能把握超越的存在,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哲学应当服从宗教真理。在他那里,存在和自由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的生存充满了矛盾,是不可知的。人的存在只能是在“状况—内—存在”(inder-situation-sein)。由于人总是在状况之内存在,所以状况总是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和认识,对它的抵抗只能受到挫折。因此,个人的存在只能表现为死亡、焦虑、苦恼和罪过。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雅斯贝尔斯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二 艺术的本质:破译超越的存在的密码

雅斯贝尔斯把艺术看作是对超越的存在的密码的破译。在这方面,艺术与宗教和哲学完全一致。这种破译既不是主观的理解,也不是客观的认识,而是通过人的生存行为进行的。雅斯贝尔斯认为,超越的存在本身不可能直接对我们表现自己,只是通过密码才能表现自己。因此,他所说的密码就是超越的存在的象征,密码是个别地表现出来的,因此不能普遍地进行破译,而只能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生存的超越行为进行破译。他把密码分为三类:第一密码直接来自超越的存在,它只能在烦恼、焦虑、死亡等生存挫折的体验中传达给人;第二密码依赖于形象、姿势等直观形式,也就是说,它是产生自人的艺术性的密码;第三密码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即哲学性的密码,它对第二密码进行思辨的破译。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艺术通过对于艺术性的密码的破译而认识超越的存在。他说:“就其本源而论,艺术就是通过直观地表现此在中的存在的一种确认功能而使得存在得以显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