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7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下

第七节 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

字体:16+-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年),法国结构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符号学家,出身于海军军官家庭,出生不久父亲阵亡,随母移居巴黎。童年曾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1934年中学毕业后,曾计划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但肺结核阻碍了他走上学术之途。1939年战争爆发,免除兵役的巴特在阿里特和巴黎的中学任教。病愈后他获得了去海外教授法文的教职,先后去过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和埃及。20世纪50世纪年代他曾在主管海外教学的政府文化部工作,并开始撰写文学批评著作。60年代他在大学系统外的一个机构——“高等研究实验学院”谋得一个教职。尽管60年代末他已成为巴黎名流,与列维-斯特劳斯、福柯、拉康等人齐名,但直至1976年,才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1980年不幸死于车祸。

巴特是20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文坛上最活跃、最不拘一格,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同时他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的主要论著包括前期结构主义时期的《米什莱自述》(1954年)、《神话学》(1957年)、《论拉辛》(1963年)、《符号学原理》(1964年)、《批评与真实》(1966年)、《时装系统》(1967年)和后期结构主义时期的《S/Z》(1970年)、《符号帝国》(1970年)、《萨德、傅立叶、罗约拉》(1971年)、《批评论文选》(1972年),《文本的快乐》(1973年)、《巴特自述》(1975年)、《恋人絮语》(1977年)、《描像器》(1980年)等。

巴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并不自认是结构主义者,但他的思想立场无疑具有结构主义者的特征,同时在70年代以后,他又明显转到了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去。

一 早期结构主义符号学思想

巴特于1953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写作的零度》,这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思想极富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作家在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在西方美学传统中,作家和作品之间的联系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法国学者布封“风格即人”的箴言早已成为一种信条,在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更是把作者的个人风格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认识。而巴特所说的“零度”写作也就是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