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teh Bakhtin,1895—1975年),苏联杰出的语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巴赫金自称是“哲学人类学家”,研究领域非常广博,以致他被视为多种学派和理论的代表——社会学家、历史文化学家,并为语言符号学家、结构主义者、叙事学家推崇。他出身于维尔纽斯一个银行职员家庭,其祖上是贵族。他从童年、少年起就掌握了多门外语。1913年进入诺沃罗西斯克大学学习,1916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历史哲学系学习。1918年在该校毕业后,巴赫金到白俄罗斯边界小城涅维尔市一所普通中学开始了他的教书、著述生涯。
巴赫金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1918—1924年。在涅维尔教书期间(1918—1920年),他结识了一些益友,其中有诗人瓦连京·尼古拉耶维奇·沃洛希诺夫、哲学家马特维·伊萨耶维奇·卡甘、钢琴家玛丽亚·韦尼阿米诺夫娜·尤金娜等,而卡甘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组成了一个“康德研究小组”,巴赫金主持艺术讲座。这一时期他深受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影响,比如他一直没有放弃卡甘所承袭的新康德学派“心物”对立的二元论主张,而把语言看成是介于心物之间的桥梁。1920年秋,他转到省城任维捷布斯克师范学院文学教师,后又任维捷布斯克音乐学院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教师。在维捷布斯克工作时期被认为是他学术生涯中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时期。
第二阶段,1925—1929年。1924年,他迁移到彼得格勒,在著名的艺术研究所(形式主义学者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工作,这是他的学术上的社会学和语言学时期。这个时期,他告别形而上学,与流行思想展开对话,如弗洛伊德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等。这是他一生中著述多产的阶段,其哲学倾向和文风也由新康德派的经院哲学文风向平易近人的通俗文风转变。他曾与友人沃洛希诺夫合作,或用友人麦特维耶夫的名字,先后出版了《弗洛伊德主义》(1927年)、《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1928年)、《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1927年和192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1929年)(1963年改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重版)等。20年代还有《走向行动的哲学》(手稿)未出版。当时,由于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提出了革命性的“对话”(dialogism)见解,同时又被告发结社拥护东正教,巴赫金不久就被逮捕,被判服刑五年,后又改判到西伯利亚小城库斯塔奈流放六年。他的几篇重要的长文(如《小说中的论述》)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流放条件下完成的,另有许多手稿因各种原因散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