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霍兰德汲取新批评派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成果,从其后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出发,建构了一套有关文学作品与人的心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霍兰德力图要解决的问题是:文本中的客观形式与读者对文本的主观体验有什么关系?因此在《文学反应动力学》中,霍兰德对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情感特质、读者对文学的创造性理解过程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和解释。其目的就是希望“在客观理解的文学文本和对它们的主观体验之间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12]
霍兰德所讨论的“文学”,并不是我们在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诗学”或纯文学概念,而是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色。他认为,任何一件作品,只要我们用文学的眼光去看它,就可以称之为文学,因为“文学是一种体验,而且是一种并非与其他体验不相称的体验”。[13]因此,广告、凡人日记、打油诗、黄色杂志、通俗小说等,这些处于文学本体边缘的作品都属于文学的范畴,而且往往比符合学院标准的作品更为直接地提出了文学的问题。例如,笑话是一种引起十分独特的心理和生理效果的文学文本,它显然比抒情诗更为直接地触及了情感的源泉;广告和宣传比任何高雅的文学更为直接地提出了“文学是怎样给读者以教化和快感”这一问题。霍兰德之所以将文学对象如此泛化,这同他的文学观是有内在联系的。
霍兰德认为,文学是一种核心幻想的转化。“文学本质向我们提供一种幻想,我们将它内摄,体验它时觉得仿佛它是我们自身的幻想,并将我们自己的幻想赋予它。文学作品以两种主要的方法驾驭这幻想:一种方式是以其作用大体类似防御的形式技巧来塑造它;另一种方法是将幻想朝着能为自我接受的意义的方向转化——这有点像升华作用。我们体验到的快感是我们有自己的幻想的感觉;我们赋予它的联想驾驭和控制了、但同时又允许了一种有限的表达和满足。”[14]霍兰德在此描述了一个发生于人与文本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在一个由作者、文本、读者交织而成的动态功能圈中,他对文学的各个层面作了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