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7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下

第二十九章 后结构主义美学

字体:16+-

第一节 后结构主义美学的形成和传播概况

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兴盛与结构主义的衰落是同步的,其形成和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背景看,1968年学生运动席卷欧洲,“五月风暴”使法国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受到了暂时的威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学潮很快就平息下去了,情绪低落的学生们首先对学潮中表现思想中立的结构主义进行了发难,当时曾有人指责结构主义为“结构,结构,从不上街参加战斗”。人们不再用结构主义的眼光看待世界,对“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性也失去了往日的兴趣。后结构主义就是在这种兴奋和幻灭、斗争和平息的背景下产生了。它的诞生迎合了当时青年学生的失落情绪,学生运动虽然在大街上被冲垮了,虽然没能颠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但他们却可以转入另一个领域——将语言的结构颠覆,这是资产阶级的法律、秩序所无能为力的,他们从否定社会、怀疑社会转向否定秩序、否定结构、否定现存的语言体系。

从哲学思潮看,否定理性、怀疑真理的思潮一直伴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当年尼采提出“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股反理性的浪潮,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理性主义的大厦。后结构主义的“太凯尔”集团,就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着渊源关系。他们不承认有什么宏观的理论,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或结构主义,不承认这些理论可以说明语言学的新问题,他们逐渐转向微观理论。如德里达全力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提出要破坏语言的多种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彻底颠覆结构主义的目的。这标志着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信念的彻底否定,标志着人们对真理可靠性的彻底怀疑。德里达要对统治西方几千年的形而上学和传统认识论进行彻底的解构,揭露真理的虚构性和否定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作用,以便否定建立一切科学的真理体系的可能性。解构主义可以说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整个后结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