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洛蒂(Roger Garaudy,1913—2012年),法国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哲学家、美学家。出身于马赛一个工人家庭,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1933年加入法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军服役,复员后因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而被捕,关押在阿尔及利亚近三年。战后才获释,曾在阿尔及利亚工作,加入过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回国后,进大学任教,继续参与政治活动。曾被选为法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也作为法共代表参与议会竞选,担任过法国参议院议员、国民教育委员会主席。1959年起主持法共创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中心”,组织过与存在主义、天主教方面就哲学等问题开展的对话和辩驳。主要的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1957年)、《人的远景》(1959年)、《从超现实主义到现实主义——阿拉贡的历程》(1961年)、《论无边的现实主义》(1963年)、《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1966年)《20世纪的现实主义》(1968年)、《今天能成为共产主义吗?》(1968年)等。
一 人本主义的哲学和美学
在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中,列斐伏尔是最早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译成法文,并以此为依据,努力用人本(道)主义思想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晚于他的加洛蒂也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一方面从《手稿》的基本观点出发;另一方面对存在主义哲学,乃至基督教超验思想都有所吸收,力图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建立起一种同斯大林主义相对立的人本(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
加洛蒂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人、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道主义,是“最完善的人道主义”。在他看来,《手稿》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归宿都是人,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使人从异化状态中回归到真正的“完整的人”。他说:“马克思这样强调了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是人”,而其目标是消灭社会异化,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样的人,完整的人,将能统治经济领域而不致在这领域内成为牺牲品,并将有可能自由地和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个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远景的枢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