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美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酝酿,60年代中后期在法国形成**。作为一种美学思潮,结构主义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战后法国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旧式的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存在主义已不能适应人们的精神渴求,战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工业化社会,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氛围中的生存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时,开始出现了对科技进步持怀疑和批判的观点,之前存在主义所宣称的“个人”、“存在”、“自我意识”等概念已无法继续唤起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在这种背景下,结构主义作为存在主义的否定的思潮而出现。它强烈质疑和批判存在主义所宣称的个人、主体,否定那种宣扬人的主体性的思潮,转而强调结构系统自身的自主、自足的特性,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达到人文学科的科学化。
结构主义美学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在后来由他的学生根据授课记录整理出来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把具体的语言行为(“言语”)和人们在学习语言中所掌握的深层体系(“语言”)区别开来,认为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符号的意义并不是来自于符号本身,而是来自于符号之间的组合关系。这样,语言就成为一个由各种不同符号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就是研究符号组合规律的学问。索绪尔的思想奠定了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后来索绪尔思想的影响逐渐超出了语言学的领域,对人文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对于结构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45年法国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他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素。他对于原始人的逻辑、图腾制度和神话所做的研究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具体逻辑”。他不靠社会功能来说明个别习俗或故事,而是把它们看作一种“语言”的元素,看作一种概念体系,因为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来组织世界。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一个如火如荼的结构主义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