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传统文学批评的基础土要建立在印刷出版的文字文本以及对文本的阐释上,不仅对活生生的日常文化经验和实践鲜有评述,而且不可能从理论上对伴随新技术、新媒体出现而变化乃至生成的文化样式进行充分的理论概括。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形成和普及,通常意义的文化,包括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最明显的是,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不仅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观念。激光印刷、阅读机器、高速信息传导、自动成像和电子合成、数字技术在声像方面的应用、自动写作机制、激光影碟、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高保真音响、高清晰度电视等,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冲击着自文字和印刷术发明以来形成的、局限于少数“文化人”范围的文字文化。在很多情形下,书写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首要位置,今天已经被声像文化所取代,而昔日备受推崇的艺术独创性也日益受到复制技术发展的威胁。面对这一技术和文化的转型,一些激进的批评家认为有必要将文化批判的锋芒延伸到新技术和新媒体领域,在父权和资本主义秩序尚未站稳脚跟时抢先占领这块具有争议性的空间。
涉足新技术、新媒体空间,首先必须对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这方面,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多娜·海萝威以其文化批判和科学研究两方面的学术背景成为无可争议的代表。她在耶鲁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加州大学讲授意识史和科学史。80年代初,在女性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下,海萝威开始发表一系列以文化、哲学思辨审视科学和新技术的论文。1991年结集出版的《猿猴、机械人与女性:自然的再创造》是海萝威多年潜心研究意识形态、特别是性别政治与自然以及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总结。该书一出版,即获得评论界的嘉许,不仅立即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而且被誉为既代表了“猿猴科学研究”方面的“最佳学术成果”,又为文化批评界“提供了新的视野以及新的希望政治的可能”。《猿猴》一书的中心章节是一篇题为《机械人宣言:科学,技术,以及20世纪晚期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论文。海萝威所称的“机械人”,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晚期以来出现的混杂生物,它们由特殊的有机体和机械装置共同构成,既包括在信息系统、文本以及人类工程学控制下的再生产体系等“高技术”装扮中的人类自身和其他有机生物,又包含装扮在相同机制中的无机物体,特别是机器本身。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说,海萝威笔下虚构的“机械人”,乃是在20世纪中晚期高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特殊混合物,它既有人类的特征,又无可避免地结合了高技术条件下的机器性。根据海萝威的说法,她在80年代写作该文,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人类已逐渐演变成“混合体”(hybrids)的条件下“找寻政治方向”。她意图通过考察女性主义理论中关于“科学客观性”的争论扭转对有机体与技术结合的轻视,以便凸显女性主义的政治立场,以多元性策略为女性主义文化批判开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