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术规范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以来,“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渐渐地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术语。不用说,在这些术语中,“关键词”(key words)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们负载着论文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关键词有新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读者阅读这篇论文的兴趣就会极大地被激发起来。当然,也有个别作者撰写论文,好用新名词,但食洋不化,对新名词的实质缺乏真正的了解,只是喜欢玩弄新名词而已。读者遇到这样的作品,很容易产生“受欺骗”的印象。反之,如果在关键词上看不出什么新意来,读者的阅读兴趣就会受挫。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关键词是论文的窗口。窗口开得不好,人们远远一望就会转身走开,失去了登堂入室的兴趣和热情。
然而,从国内学术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来看,问题还是不少的。其一,关键词边缘化,即有些作者不是把自己论文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抉出来做关键词,而是环顾左右而言他,找出一些边缘性的语词来充当关键词。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很难从这些名不副实的关键词上判断出论文的真正意向和价值。其二,关键词形式化。有些作者把论文标题中的概念简单地搬用到关键词中。其实,这样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浪费资源,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先看论文的关键词,再去看论文的标题,而总是先看论文的标题,产生兴趣后再去浏览其关键词。因此,在关键词中把标题中已经出现的概念再重复一次,实际上是资源的浪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论文的关键词绝对不能重复其标题中出现的概念,而是表明,人们应该利用书写关键词的可贵空间,把自己论文中最重要的、最富有创新意义的概念凸显出来;也有的作者甚至把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书名、地名、国名等)写入关键词中,同样把关键词的作用形式化了。仿佛写上这些词,只是为了填满一个无意义的空间!其实,写入这个空间的文字是如此重要,以致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的话,那么关键词就是论文给读者的第二印象。所以,作者应该利用关键词的空间,把自己的论文的主要思想和原创性充分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