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心语

我的第一篇文章

字体:16+-

一个好的刊物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培养作者,滋养读者。刊物的编辑是作者的老师和朋友。他们的心血浸透在发表的每篇文章中但不为人所知。为人作嫁,映照出编辑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我既是《教学与研究》的常年读者,也是它的作者。无论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都获益良多。

▲ 摄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虽说是住房,实际是厨间。六米尚不足,不碍写文章”,与当今青年教员的住房无法相比,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当时已是豪宅。

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发表在《教学与研究》上。那是1956年,距今已半个世纪。题目是《张东荪哲学思想批判》。我正年轻,不知深浅。当时的主编是王南同志。这是一位非常健谈且学识渊博的老同志。人们说他对着一张中药方的药名都能滔滔不绝讲半日,的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他为人非常热情。我的这篇文章就是他编发的。我记得王南同志在编发文章的过程中多次问我,是不是抄的。我说不是,是我自己写的。王南是老八路,我是小青年。他这样问,说明他直率,也说明他认真,怕刊物上出现文抄公,损害刊物的名声;也是对青年作者的爱护,怕我刚上文路,就摔跟头。第一篇文章的这点小趣事,至今仍然没有忘记。我写文章至今仍坚持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想法,不克隆别人的东西,连自我克隆都会内疚。这应该是我的第一篇文章第一位责编的功劳。

文章发表后拿了一百多元稿费,当时就像中大奖发了洋财,不知道怎么用。请朋友撮了一餐,买了双皮鞋,还剩下不少。对现在的青年来说,发表一篇文章不值一提,大部头的著作都不稀罕。可对当时刚分配到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的我来说,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它引发了我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使我懂得写文章的起码道德——不能当文抄公。为文有道——这个道不仅是文中之道,而且是文外之道即作者的人品。一位好责编,就是一位好老师,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