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高瞻远瞩与明察秋毫是一个人的最高智慧。《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料事如神。这是小说,不足信。前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孔明。一个有智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但面对当时的局势也显出万般无奈无力回天的悲伤之情。真正能高瞻远瞩又明察秋毫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另一个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恩格斯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部天才的著作。它既详细叙述了法国二月革命以来的全部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图画描绘得如此精妙,以致后来每一次新的揭露,都只是提供新的证据,证明这幅图画是多么忠实地反映了现实,马克思对事变刚发生时的透明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而且马克思断言,如果波拿巴黄袍加身,他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而他本人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说它是一部既观察入微又高瞻远瞩的天才著作绝不为过。同样,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就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充分表现了一位伟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战略家高瞻远瞩与明察秋毫的理论思维水平。他既反对“亡国论”又反对“速胜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要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最后必将取得胜利。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
马克思和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与明察秋毫从何而来?来自对事实的把握和对事实的规律性理解。恩格斯总结马克思对拿破仑第三政变结局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两点,一是深知法国历史;二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马克思“用以理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历史的钥匙”。同样,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判断是建立在中日两国的国情和矛盾规律的认识上,他通过分析中日矛盾双方各自的特殊性并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了具有预见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