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
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学习哲学时,根本不知道哲学中还有一个“人”的问题。苏联专家没有讲过,教科书中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早期著作中有,但没有接触过。其实即使看到,也不可能注意,不可能理解。读者对书的理解,总是受自己读书的时代背景制约的。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是1983年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大讨论。至今三十年,很多问题我仍然模模糊糊,说不太清楚。这不奇怪,三十年算什么,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关于什么是人的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这个争论构成哲学史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 摄于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第九届年会。“换届不赋闲(不再任学会会长),坚持老本行(历史唯物主义)。”左一为林建公,左二为作者,右一为李崇富,右二为周隆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天地人并称三才。《道德经》中也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据说鲁迅先生的儿子发蒙时,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在写字本上写的三个字,就是:天地人。
在汉语中,人字的结构最简单,一撇一捺,最好认;可它又最重要,最复杂,也最困难。人的一生都在学做人,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学会做人;在哲学中,对人的理解分歧最大,至今仍在争论不休。可以说,人字的确是易认难懂。
以人为本,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思想原则。上自中央制定政策,下至医院看病、工厂生产、商店服务,任何领域都用得上。这是时下最具政治性又最温馨最有人情味的口号。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以人为本”,既是奉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又具有我们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商店说以人为本,就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医院说以人为本,就是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各行各业都说以人为本,就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更具时代特征的说法。谁都懂这个口号的政治意义和实际内涵,谁也不会追问“人”是什么意思。无人追问,也无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