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心语

此情可待成追忆

字体:16+-

我这一生最要好的朋友是李秀林。我们在彼此的挫折中,更强化了这种友谊。

秀林是我们系最优秀的教员,更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的学科带头人。他对哲学教研室学科领先地位的确立功劳很大。20世纪60年代他曾参加艾思奇主编的全国通用的哲学教材的编写。人民大学复校以后,他又陆续参与主编适用于专业和文科的两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材。这两种教材,不断加印,一版再版。不仅我们系用,全国许多学校都用。印数之多,影响之大,在同类教材中是绝无仅有的,确实是“洛阳纸贵”。

▲ 摄于1954年研究班学习时。后排左二为李秀林。“八路棉服赤子心,山南海北分外亲。满脸灿烂阳光照,沐浴真理向光明。”我们都是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第一次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班三年是我哲学一生的关键岁月。

一提到秀林,我们就会想到他参与主编的教材;一提到哲学原理教材,我们就会想到秀林。这种联想是很自然的。不仅是因为秀林对这两部教材的编写贡献最大,而且是因为教材的影响大。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对学生学习十分重要,而且代表的是一个系的总体水平,表现的是这个教研室全体教员的凝聚力与学术和谐。可以说,一本好的教材就是这个系的标志物。我就亲耳听见有的外校青年教师对秀林说,“您的教材是我的领路人”。这不是客气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本教材的巨大作用。

要办好哲学系,一定要重视教材建设。我们当然要重视科研,一本好的教材必须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我们更应重视教学实践,一本好的教材必须以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但是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被吸收到教材中,它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教学经验如果不能被编写教材时作为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依据,这种经验只属于教员个人而不能成为“公共财富”。可以说,秀林主编的教材,这两方面都注意到了,既有深度又适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