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追求幸福,但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不仅哲学家各持一说,老百姓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几年以前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每月工资上千,而大多数人只有几百元甚至更少时,他会感到幸福,可当别人同样都有上千元一月的工资时,可能他并不以能拿上千的工资为幸福。一个没有电视机的人有了电视机会有幸福感,当电视机普遍化时,这种幸福感就会消失。冰箱、汽车、洋楼,甚至别墅,都是幸福感的最初动力,可又都不是使人长久感到幸福的源泉。某种物质的占有的幸福感会随着它的占有的普遍化而消失。几乎所有以物质占有为幸福尺度的人或社会,都存在这个问题,都在追问什么是幸福。
▲“越老越怪越天真,疼儿疼女更疼孙。非为隔代能养老,只因生命爱永恒。”为孙女过生日合影,1996年摄于家中。
西方发达国家是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的国家。科学技术发达,各种新奇产品日新月异,可他们并不都感到幸福。英国未来基金会的两位专家迈克尔·威尔莫特和威廉·纳尔逊写了一本书《复杂的生活》,提出了“焦虑社会”这个概念。意思是说,英国是个科技发达的社会,同时也是个焦虑的社会。这不仅是指英国而是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这样:过去50年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增加多少快乐。今天这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他们的生活更压抑,因为社会比以前更复杂。太多的不满足,太多的变化,太多的选择,使人生活在激烈的竞争和无尽的物质追求之中。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社会越发展,物质享受越多,科技越来越发达,可不安、焦虑的感觉越深,自杀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我们国家虽然与西方社会不同,但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有很大提高,电视、电话、冰箱成为日用品而非以前的奢侈品,拥有汽车的人也日渐增多。可自杀的人也很惊人。根据北京2003年9月7日举行的“关注生命”宣传活动的报道,我们国家平均2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有8人自杀未遂。每年共有287000人死于自杀,其中自杀是15岁到35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当然,导致自杀的因素是多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而自杀率在不断增高,这是非常值得进行哲学思考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