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的价值与死的尊严
人是要死的,但在死之前是未死的。如果认为人总是要死的,在死未到来之前先躺下,活着没劲,什么也不干像死人一样,这等于死了两次:活着时是死的;死时是死的。这是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
▲ 我弟弟,1960年溺水而死,年仅18岁。弟弟之死为我家一大变故,父母一生都在念叨。“青春十八少年郎,误入东海觅龙王。传书柳毅去不返,终生思念满惆怅。”父母死后我把弟弟的坟由鄱阳迁至南昌父母合墓旁。
活应该像个活人,有朝气,有干劲,活个人样子,死时要死得有尊严。死与活要分开:不是活时想着死,死时也恋着活。生死颠倒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生的时候,要实现人的生存价值,死的时候,要保持人的尊严。这是完美的人生。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一个人学习哲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如何生,如何死,难怪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把学习哲学称为“练习死亡”。
(2)生前与死后
人的情感是很奇怪的,充满矛盾。有的夫妻,一生恩爱,如燕双飞,一方如果死去,悲痛难舍,终生不忘。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写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深意真,哀婉动人,是著名的悼亡佳作。特别是,“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有情、有景、有声、有泪,令人不忍卒读。
我也曾见过一些夫妻,生前感情平平常常,时常争吵不断。夫妻双方生前磕磕碰碰,可一方死后另一方依然想念,犹如失群之雁,感到孤寂。
前一种情况容易理解,后一种情况又如何解释?从哲学上说,矛盾总是现实的、具体的。当一方死去后,原有引起争吵的矛盾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方,构不成生前的矛盾。因而死后的孤单压倒了生前的争吵。如果说,生前容易看到的是缺点,可死后想到的是优点。生前是争吵,而死后剩下的是回忆。即使是对争吵的回忆,由于矛盾不存在,这种回忆往往伴随着某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