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心语

五十学易,可以无过矣

字体:16+-

这是孔子《论语》中的话,确实表现了他的谦虚。他的门人称颂他是“天纵之圣”。他并不这样看,认为自己并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他对自己一生的学习过程,有个概括性的总结,这就是“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把知命之年和学易之年放在同一年,说明对易的重视,也说明知天命是他人生追求的一个境界。

▲ “此人命定蛀书虫,以书开始以书终。淡泊名利能安枕,牡丹富贵不如松。”20世纪80年代摄于家中。

佛教是追求大彻大悟的。彻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什么都透了;悟者,什么都通了。其实佛教的大彻大悟,最后是落到一个“空”字:本体的空或心境的空。彻底体悟:人生是苦,寻求解脱。所以凡是信佛信到入迷的地步,必然看破红尘,感到一切皆为幻象,只有遁入空门,潜心修行。文化程度越高,情感越丰富者越会这样。贾府的宝玉,长于钟鸣鼎食之家,锦衣玉食,众星捧月,何等富贵,最后还是当了和尚。这是小说,不足为凭。可一代文化名人,能诗善画,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翩翩佳公子”李叔同,变为青灯黄卷、暮鼓晨钟的近代史上的弘一法师,可是真人真事。他也是大彻大悟,彻到弃一切于不顾,悟到视盛名如敝屣。当然,李叔同变为弘一法师是特定历史条件的特定产物,具有时代特征。但他“悟”现实世界为“空”,却是宗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哲学也是一种追求。孔子说的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是说五十可以知天命。天命可以是神学意义的,也可以是哲学意义的。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看,孔子的天命偏重于天道。用哲学的话说,是知天道即把握宇宙规律当然可以无过,也就是不犯或少犯错误。在西方,伊壁鸠鲁也强调哲学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不要说一个人,或者因为年轻而放松对哲学的学习,或者因为年老而厌倦对哲学的研究,认为已经太晚,要获得灵魂的健康,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早或太晚。自称还没有准备好学习哲学或是学习哲学的年华已经过去的人,就好像在说自己因为太年轻或太年老而无法获得快乐一样。伊壁鸠鲁与孔子不同,他学习哲学的目的,不是为通天命而求无过,而是为了心灵的安静和健康。在我看来,孔子的说法和伊壁鸠鲁的说法都有可取之处。哲学既可通天道,也可通人事,对认识世界和自我修养都是有用的。哲学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化识成智,即把对世界规律普遍性的把握变为主体自身的智慧。这也是悟,但不是宗教的悟而是哲学的悟。哲学是真正的关于现实世界的智慧,是关于人及其生活其中的世界的智慧。哲学不是把现实变为虚空,而是把被宗教异化出去的世界还给人本身,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不可须臾离开的客观世界。在我看来,这是哲学高于宗教的地方。至于当今西方世界,宗教伦理化、哲学宗教化,以抽象的博爱代替对智慧的追求,这是哲学发育中的畸形儿,已经偏离了哲学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