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新旧更迭的开端

字体:16+-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

自明末至清前期,中国史学已出现了嬗变的端倪。东西方之间“道德的原则”同“发财的原则”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把古老的中国卷进空前的危机之境地,这种嬗变的端倪便发展成明显的分化趋势。这种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史学以其深厚的根基,还在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民族危机的震撼下,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重新思考从而萌生了新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这两个方面,各以古老的传统和时代的脉搏反映着当时中国的历史,也反映了清代后期中国史学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史学在清代前期经历了一个总结性的发展之后,在清代后期还有一个发展上的余波,并在20世纪初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古代史学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清代前期史学的延续。清代前期的史学,除前文已经论到的各家外,还有:马骕的《绎史》一百六十篇,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谢启昆《西魏书》二十四卷,吴任臣《十国春秋》一百四十卷,邵远平《元史类编》四十二卷,汪辉祖《元史本证》五十卷,钱大昕《补元史氏族表》《补元史艺文志》等,以及毕沅主持编撰的《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阮元的《畴人传》四十六卷,浦起龙的史注《史通通释》等。这些书,大多属于重修、补作。清代后期,这方面的撰述陆续有所问世。其中关于前朝史撰述,有魏源的《元史新编》九十五卷,洪钧的《元史译文补证》三十卷(内缺十卷),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百六十卷,这三部书在内容、文献、体例、文字表述上把元史撰述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有夏燮的《明通鉴》,以接《续资治通鉴》;还有李铭汉的《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一百一十卷,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补《通鉴纪事本末》以下历朝纪事本末之阙。关于历史人物传记汇编,有钱仪吉所辑《碑传集》(初名《百家征献录》《五百家银管集》《昭德文编》等,书名是光绪十九年苏州书局所定)一百六十卷,又卷首两卷、卷末两卷,全书分为二十五类,收录自天命至嘉庆六朝两百余年中两千两百余人传记,并注明材料来源;有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八十六卷,凡二十二类,收录自道光至光绪四朝约90年间一千一百余人传记。这两部人物传记汇编内容丰富,有文献上的价值。还有罗士琳的《续畴人传》、诸可宝的《畴人传三编》、黄钟骏的《畴人传四编》,它们跟阮元的《畴人传》都有科学史上的价值。清代后期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合校水经注》,都是史注名作;汤球在史书辑佚上成果颇多。此外,在方志、野史笔记方面的撰述也相当丰富。倘若孤立地看,古代史学在清代后期的延续,成绩还是可观的;如果全面考察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趋势,则不难看出古代史学确已成强弩之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