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论历史在现实中的意义[1]

字体:16+-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历史仅仅是关于过去的事情,同现实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误解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往往也是人们觉察不到或不能直接觉察到的。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反映历史学这门学问的特殊个性所致,不如说是人类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与认识上的悲哀。

其实,历史与现实本有密切的联系,历史对于现实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想成果,也是历史学之社会价值的标志之一。当然,由于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路径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在表述这一思想成果时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但大致不会脱离这一思想成果的轨迹。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那样:

历史思想家(历史在这里应当是政治、法律、哲学、神学,总之,一切属于社会而不是单纯属于自然界的领域的简单概括)——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2]。

这段话,从“科学领域”的“材料”和人们思维活动的发展,揭示了历史和现实的密切联系及其对现实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至晚在西周至西汉时期,在一些经书和史书中,已经产生了关于历史与现实关系之明确认识的思想“材料”。

如《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大雅·**》:“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殷之亡,周之兴,是当时的大事,这不仅是政权的更迭,而且也促进了人们历史观的变化。以前朝的兴亡为借鉴,从而谨慎地对待政治统治,体现了西周时执政者周公的思想之深邃。而这一思想在诗歌中的反映,说明它已在较广泛的范围里得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