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1]

字体:16+-

从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先民在认识外部世界和认识自身时,就提出“通变”“通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不同的事物上反映出来,都闪烁着先民的智慧的光焰。

《周易·系辞下》说:“通其变,使民不倦。”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见,这种“通变”的思想,来自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提炼。《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疏通知远《书》教也。”这可以看作关于《尚书》特点及其重要性的鲜明概括。《礼记·曲礼上》指出:“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这是关于教导人们自我修养和做人的原则。唐初史家作《五代史志》即《隋书·经籍志》时,于史部大序起首写道:“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成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这是把《尚书》的“疏通知远”和古时君子之“博闻强识”的自我修养融合起来,这可以看作对史官学识与器局即通识的高度概括。这在古代史学家中有突出的表现并形成优良传统,使中国史学具有深邃的历史思想和丰富的历史智慧。

在这方面,首先要说到的是太史公司马迁。他在《史记·平准书》后论中写道:

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2]

这段话,前半部是反映了司马迁重视“通”,从“高辛氏之前”说起,继而论到“唐虞之际”“殷周之世”;后半部是反映了司马迁重视“变”,他从考察历史中发现“事变多故而亦反是”的法则,亦即“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从这里看出,因为“通”而发现“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认识了事物的全过程,才能找到其中固有的规律。司马迁接着又写道:“汤、武承弊易变,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为治,而稍陵迟衰微。”在司马迁看来“变”是社会历史中的常态。社会要稳定,要发展,就必须做到“承弊易变,使民不倦”,所以他在这篇史论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