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积极面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多途发展[1]

字体:16+-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如何深入,是一些同行十分关心的问题。有鉴于此,我趁着2011年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写了一篇题为《试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路向》的文章,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我在此文中所说的“新路向”有三个。一是认为中国史学自古以来都有重视理论的传统,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是第一个“新路向”。二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多以史家或史书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80多年前梁启超提出来的。时至今日,这种研究模式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它仍然是起步阶段的“必修课”。但是,如果要从学术前沿的开拓与创新来看,似应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以问题为主要对象方面上来,尤其是那些具有贯通性的问题首先应当受到重视。三是进一步开展比较研究,由于语言和文献方面的局限,中国史学在中外比较研究方面进展迟缓,目前只有少数学者能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加强比较研究是为了真正的知己知彼,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同时,为了比较研究,就必须不断克服语言和文献方面的局限,这对推进中国史学的发展自会产生积极影响。

这就是我撰写“新路向”一文的初衷和主旨。当然,我认为这些想法大致是可以成立的,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或多或少是可以参考的。不过最近《史学月刊》提出讨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问题”,又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我思考的核心问题便是本文题目所示:积极面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多途发展。我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是出于对当今史学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判断,同时也得益于古代史学的启示。20年前,我在撰写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的史学卷时,受到白寿彝先生的启发,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特点概括为“史学的多途发展”,并从朝代骤兴骤亡、门阀统治、民族关系、《史记》《汉书》的广泛影响等几个方面,用以说明史学多途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其后,我在撰写《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时,沿用了这一见解,受到史学界一些同行的赞同。所谓“多途发展”,一个最直观的反映,即是从少数几部史书附于《汉书·艺文志》“春秋”类之后,到《隋书·经籍志二》史部书所含13类这一重大发展,而《隋书·经籍志二》史部所著录之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多出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及学人之手。可见,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大发展的时代,是历史条件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