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部分,每一时代都有属于该时代的学术,并因此而推动新的学术史的出现。近年来,不论是关于“学术史写法”的讨论(《史学月刊》2011年第1期),还是关于“重写学术史”(《河北学刊》2013年第1期)的思考,都反映了由学术发展而推动学术史发展这一规律性现象。
1996年,张岂之先生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并在“序言”中提出了关于撰写专门领域学术史的一些见解。该书虽以“史学学术史”为研究对象,但亦可视为一部探索撰写史学学术史的著作,因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前不久,读到赵轶峰教授《关于学术史的几个问题》一文,提出“学术史应分领域而为”的论点。这促使我再次思考张岂之先生“史学学术史”的撰述理念及撰述成果,进而唤起我撰写这篇小文的热情。同时,我也注意到《河北学刊》关于《重写学术史》栏目的“编者按”,传达了编者开放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和接纳各方面言之有物的相关文章的真诚愿望,这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又一个动因。
一、系统的史家传记与古代史学学术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动向,其中之一是为史学家立传。较早出现的《晋阳学刊》编辑部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评传》,其中有些传主即是史学家。此后,系统的史学家专传接踵而至,有张舜徽主编的《中国史学家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清泉等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李侃主编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评传·史学家系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戴逸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评传》(其中包括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顾颉刚、陈垣等史学家评传,北京出版社1999—2000年陆续出版),这些书在不同程度上做着为史学家立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