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天与人及天人之际

字体:16+-

——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

一、“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这是司马迁提出的疑问。它是对先秦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的一个大胆的挑战。

“天”,是先秦时期人们历史观念的一个基本范畴,指的是至上之神。凡王朝兴亡、世间治乱以至人们的福祸寿夭,都是“天命”决定的。这方面的记载,在先秦的官文书和颂诗等文献中,俯拾即是。而商亡周兴这样重大的历史变动,正是“天命靡常”[1]的突出证明。“人”,也是当时人们历史观念的一个重要范畴,不过最初不是指一般的人,指的是人君。《尚书·大诰》:“天亦惟休于前宁人。”这里的“宁人”,指周文王。此句意谓:上天只赞助我们的前辈文王。这是较早把“天”与“人”连在一起用以表示一种历史见解的,表明“人”是从属于“天”的。当时对一般的人只称作“民”。“民”更是受“天”主宰的:“天生烝民”[2],“天亦哀于四方民”[3]。

后来,“人”的含义扩大了。春秋时期的私人历史撰述《春秋》和战国初年历史著作《左传》,有很多地方是讲一般人的“人”了。春秋时,人们对“天命”的主宰作用开始有所怀疑。宋襄公就陨石坠于宋和“六鹢退飞过宋都”之事询问“吉凶焉在”?周内史叔“退而告人曰:‘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4]郑国大夫子产针对别人指责他拒绝用宝玉禳除火灾的事,明确地指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5]意谓“天道”幽远,“人道”切近,两不相关,何以由“天道”而知“人道”呢!子产虽然没有否定“天道”[6]的存在,但他显然已认识到“天道”与人事无关了,这在当时来说,是历史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在史学领域里,人们还是信守着“天命”史观,并以此来说明“天”与“人”的关系:“人于天也,以道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