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第一卷)

四、质朴平实的文风是范老史学风格的又一个特点

字体:16+-

范老的著作,语言朴实,易懂,而说理十分深刻,这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本书采用口语文体,力求做到明白易懂。由于著者具有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行文造句,独具风格,一洗教条主义‘洋八股’的积习,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读来引人入胜。”[14]

范老把古人的经验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给后学指出写好文章的“诀窍”,强调文史应有适当的联系,强调写文章、学文章、读文章的相互联系。他指出:

近代文史分家是应该的,因为文史各有广泛的领域,二者不可得兼,只好舍一而取一,但也不可分得太截然。这对史学工作者来说,就是写出文章来,应该切实些、清楚些、简要些、生动些,一方面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所要说的话,另方面使人看了不讨厌。

……

写文章就得学文章,学文章就得读文章。清朝的戴震是个大考据家。考据家写文章难免写得罗罗嗦嗦干燥乏味,桐城派的方东澍,嘲笑考据家的文章是豆腐白菜帐,不是没有理由。戴震这位大考据家,却与众不同,在他的年谱里,说他选出《史记·项羽本纪》等十篇,圈圈点点,读得十分认真。我们也应该这样做。[15]

范老批评的现象,现今还是存在的。模仿西方学者的语言,完全不顾及中国学术界大多数人和大多数公众的语言环境,写出来的文章,让人读不懂。这不仅不符合正确的学风建设,也违背了“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的精神实质和优良传统。

范老举戴震读《史记》为例,以提高文字表达的修养,这使我想起了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任系主任时,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青年教师提出熟读《史记》纪传20篇左右的要求,可见古今名家的思想是相通的,他们倡导的方法也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