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第一卷)

二、基本规律和优良传统

字体:16+-

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显示出自身的规律,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里,我们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当然,这种概括只是初步的。

(一)基本规律

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相关联的规律。历史的发展促进了历史认识的发展,反过来说,历史认识的发展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例如,关于“天”的认识,关于“君主”的认识,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其次是史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辩证发展的规律。史书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不是被动的。一个朝代的历史内容可以用纪传体来写,也可以用编年体来写。用纪传体写是综合的,有它的优势;用编年体来写也有其优势,依年记事很清楚。以《汉纪》为例,汉献帝对荀悦说《汉书》写得很好,但部头太大,你可以写得简要一点。于是荀悦就把《汉书》内容变成了编年体,写了30卷,好读多了,具有《汉书》所没有的优点。现在研究西汉历史的人,既读《汉书》,也读《汉纪》。

最后是随着史学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规律。史学原来是在王廷、在公室、在皇家、在官府;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受到门阀的广泛重视;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史学逐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在这一过程中,史学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宋代人说书,把历史故事用说书的形式表现出来。蒙童的读本也包含大量的历史内容。这些形式都推动着历史学走向社会。朱熹认为,司马光的《稽古录》写得非常好,可以用来教导太子,也可以让蒙童来学,说是小儿读了它,一部历史就装在肚子里了。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介绍了很多中外历史故事,对推动史学走向社会、走向大众非常有用。今天也有不少人在做这个工作,应当提倡。但是也有人却在制造一些媚俗的东西,不是严肃的通俗性著作,这不是真正的通俗历史读物的正确道路。现在提倡院士写科普读物,我认为有影响的史学家也应该写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就像翦伯赞写《内蒙访古》那样。